改用“五大文明摇篮”
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化”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文明”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20世纪的历史学开始了新的质的飞跃。以往各国历史学都存在一大缺陷,就是把各自民族、各自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就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单个民族能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和考察,这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文明的新定义,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种人群,可以同时包括几个类型相似的国家和不同民族。许多情况下某些国家灭亡了、民族被征服了,但他们的文明却承继下来没有湮灭。文明自身又包含政、经、文三大方面,其中文化构成这个文明社会的精髓。
鉴于此,加之已经证明了“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妥、不全面,特别不应该将爱琴海文明(包括古希腊文明)排斥在外;本文郑重建议采用“五大文明摇篮”的提法正式代替“四大文明古国”。 以“摇篮”代替“古国”、“五大”代替“四大”。
已经消失的古埃及文明
人类“五大文明摇篮”,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是:(1)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2)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3)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4)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5)华夏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
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埃及文明,在一脉相传30个朝代、繁荣昌盛约4千年之后,终于湮没了。两河流域文明,跟埃及文明的形态各异,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各自如走马灯似的交互轮替,始终纷争战乱不休,也终于湮没了。然而,它们的文明通过不断交流,溶汇到爱琴海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大海洋里面去。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在历史长河中,断断续续地交流、融合。
消失的古巴比伦文明
文明湮没的情况如何呢?主要表现为:文明的载体( 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的消亡。例如,在埃及的古代种族群体,到公元7世纪以后逐渐被阿拉伯民族的群体取而代之,而且原有的普遍通行的埃及语文,也被阿拉伯语代替;又如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发生了类似的历史变迁。然而,印度文明、爱琴海文明(包括希腊文明)跟华夏文明,这三大文明传承迄今,并没有湮没。
印度文明是南亚大陆最古远的文明。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明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希腊文明的源头是迈锡尼和克里特文化,后来超越了希腊本土,形成“希腊化”地区。后来即使希腊因外族入侵亡国了,但希腊人的种族群体和希腊语的文字文献没有消亡,所以,希腊文明迄今也没有湮没。这跟中国有一些类似: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在清朝满族人统治下,中国(宋朝和明朝)两度亡国,但是华夏文明仍然传承了下来。可见,只要文明的载体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没有消亡,那么这种文明就不会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