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杀回咸阳,占领国都,推翻赵高胡亥政权。在上郡或其他大郡县建立根据地,稳住阵脚,伺机而动。这两点都和上述兵力的寡众有着直接的关系。
直接杀回咸阳。这是在扶苏蒙恬集团没有形成较大的兵团规模的前提下的一种策略。从上 郡到咸阳之间只有一个北地郡,阻力并不大。且当时秦国主要兵力放在边关的防守上,只有国都有拱卫咸阳的二十余万兵力。在咸阳主掌兵权的是桓峰,蒙毅等人。 届时里应外合,咸阳即下!!!但此策略从速,可以说扶苏蒙恬集团更像是一只突击队,利箭一样的射向咸阳!
秦时明月的扶苏
选择合适的郡县作为讨伐根据地,伺机而动。这是在扶苏集团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兵团规 模,且战力强大。攻下一个适合的根据地(近咸阳,远边关,规模大,没有六国旧部),并且建立周围的卫星小郡县。近咸阳:出于后勤补给,战线考虑,对咸阳伪 政施加强大压力;远边关:边关会受到秦军重兵和少数名族两重巨大压力;规模大,周围建立卫星小郡县:有情况时不至于被兵临城下,成为一座孤城。互成犄角之 势;没有六国旧部:消除除了对抗伪政外一切力量资源的消耗。
据史料记载,扶苏因数次直谏始皇焚书坑儒等暴政行为,被始皇一怒之下派往上郡协助蒙 恬修筑长城,并兼抗击匈奴,意在使其在边疆修筑长城和真刀实枪中锻炼出刚毅果敢的性格。总兵力三十万,皆为沙场历练精锐之师。但在扶苏蒙恬宣布举兵讨伐, 维护正统之时,三十万兵力个人估计会只剩下20—25万左右:虽说扶苏有“信人而奋士,刚毅而武勇”之名,蒙恬有“蒙氏一族忠于大秦,世代累功”之威,可 在当时,“起兵造反”是为人不耻的,“归于正统,忠于正统”的思想会使士卒向赵高胡亥集团倒戈。再说下当时秦国军力的分布情况:远征南岭军团有50万,拱 卫京师咸阳的有二十几万,守备原六国土地的军力也有近几十万。
从这里看,扶苏蒙恬的军事力量并不占优,而确立优势的办法就是扩军,怎么扩?用扶苏之名,用 蒙毅之威。
这点看似和上述有些矛盾:既有扶苏之名,蒙毅之威,原先的士卒又怎么会倒戈?庶民百姓又怎会相随?这其实是士卒与百姓在这点问题上观点的差别: 倒戈的士卒有着跟谁不都是跟,跟着“叛贼扶苏”不如跟着“名正言顺的胡亥”的想法,有着不愿意当“土八路”的想法;而愿意相随的百姓早已经被暴秦压抑久 矣,追随扶苏蒙恬讨伐既能摆脱现今暴秦的压抑,又是名正言顺的在行讨伐之事的。
小编也认为如果扶苏不死今天的历史也不是这样写了,可能历史就要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