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济渠的流经路线,考古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一种说法为经陈留、雍邱、襄邑、宁陵、考城、宋城、宋邱、虞城、肖县、徐州汇入泗水。另一种根据《元和郡县图志》、《来南录》和《开河记》载,通济渠与汴渠分离后,经陈留、雍丘、襄县、宁陵、宋城、虞城、谷熟、永城、临涣、甬桥(今宿州)、虹县至泗州洪泽湖入淮。还有其他不同的文献记载和专家的观点。
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重大发现为这一千年古运河路线之谜揭开了谜底,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并且为研究中国运河考古史找到了突破点。
隋唐大运河作用超过“丝绸之路”
隋炀帝开凿南北运河通济渠、江南运河、永济渠。沟通了海、河、淮、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5000余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最雄伟的人工运河。国家文物局考古处处长宋新潮在谈及隋唐大运河时自豪的说:“中国有两项伟大的人工工程:一是长城,秦始皇的防御工程;二是大运河,隋炀帝的交通运输工程,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上的人工运河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理应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是隋、唐、宋三代运输的大动脉。通济渠将黄河与淮河连接起来,将江南与江淮地区丰富的物产、粮食运到北方以解决都城及军队的供应。这是人力马车陆路运输所不能解决的。大运河还带动了两岸城镇的繁荣,促进了全国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大发展,形成运河经济带。唐宋王朝是我国漕运发达时期,正是靠大运河保证了物资供应,使其走向中国历史的鼎盛阶段。难怪安徽省文物局局长章家礼如是说:“隋唐大运河是当时王朝的命脉,其显赫作用超过‘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