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在西域地区,甚至远至中亚各地都出现汉人活动的踪迹,汉人当时被称为“秦人”,全因他们是当时控制西北地区的秦国的子民。西域的自然和区域特点还使该地社会处在互不相属的割据状态,《汉书·西域传》:“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公元前177—前176年,匈奴南下击败月氏人,控制了西域。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管理该地事务,利用西域为基地经常劫掠汉朝边境地区,对西汉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匈奴进入西域及其统治不只改变了原来该地割据松散的政局,还直接促成了后来西汉王朝统一西域的进程。
汉朝统一西域过程
汉朝关注西域,并且最后在政治上统一天山南北各地,与当时的匈奴人在西域的活动有关。公元前138年,为了消除匈奴人对汉朝边境地区的威胁,张骞受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力图联络当时活动在今中亚地区的一个名叫大月氏的部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的西使历尽艰辛,功绩卓著,客观上加深了两地彼此间政治、经济的了解和联系,扩大了汉朝在西域诸地的政治影响。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不久,亦即公元前121年,汉朝大将军霍去病受命率军西征,打败了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汉朝政府随即在此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后改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朝这一军事行动切断了匈奴同西北各氐、羌诸部之间的联系,扩大了汉朝与西域各族间的往来。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命大将赵破奴等率军穿越阳关、玉门关西进,攻占楼兰、姑师。公元前102年,汉军西行,又攻克时常与汉朝作对的位居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显示了汉朝国力的强盛,将汉朝的政治影响向西延伸到中亚广大地区。这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极大提高了汉朝在西域各族中的威望。公元前101年,为解决驻扎西域的汉军和往来使者的粮食供应,汉朝开始在天山南部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屯田,并置设“使者校尉”统领之,“屯垦戍边”由此成为历代中央王朝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使者校尉”是汉朝政府设在西域地区最早的地方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