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探索 - 邀您一起探秘中华上下五千年!
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秘闻 > 揭秘:辛亥革命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前因后果(7)
本文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3-11-25
人气:

  取得外国的贷款,一直是孙中山所希望的。武昌起义后,尚在美国的孙中山即把财政问题视为革命的成败关键。他从美国到伦敦和巴黎活动的目的之一,即为进行贷款。可是,均遭拒绝。但孙中山并未因此放弃从列强取得贷款的幻想,因为他相信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总裁向他所说的“一旦民军建立起一个为全国所接受,为列强所承认之正规政府时,他们对于在财政上帮助革命党,将不表反对”《孙中山选集》第l卷,第563页。。为此,在筹组临时政府考虑财政总长人选时,孙中山也从有利于取得外国借款的角度出发,以陈锦涛“曾为清廷订币制,借款于国际,有信用”《胡汉民自传》。,决定选用陈锦涛。陈上任后,被授予募筹款项以应财政紧迫需要的重大任务,前去上海谋求外国的贷款。可是,迟迟没有进展。但孙中山从没放弃向外国贷款的幻想。据李书城回忆,当时,军需甚急,黄兴焦虑不安。“某晚,黄先生约我同见孙先生,询问向英、美借款事有无头绪。孙先生当时还看外国报纸,他放下报纸回答说:外国人曾向我说过,只要中国革命党得到政权,组织了政府,他们就可同中国革命党的政府商谈借款。我就职以后,曾向他们要求借款,并已电催过几次,昨天还曾发电催问,请他们实现诺言。但今天是星期六,明日是星期日,外国人在休假日是照例不办公的,明日不会有复电,后天可能有复电来,我再告诉你。”而实际上,“以后又过了几个星期,一直到总统府取消,外国借款还是杳无回音。”《辛亥革命回忆录》(一),第198页。

  财政问题中,军饷是最为紧迫的问题。有的军官扬言:“军队乏饷即溃,到那时只好自由行动,莫怪对不住地方。”《黄兴集》,第100页。黄兴为军饷问题,急得走投无路。各省军政府亦同样存在着军饷问题,有的军政府为此还向临时政府伸手。据胡汉民说:“一日,安徽都督孙毓筠以专使来,言需饷奇急,求济于政府,先生(按指孙中山)即拨给二十万,余奉命至财政部,则金库仅存十洋。”《胡汉民自传》。

  严重的财政危机,迫使孙中山不得不放弃原拟采取的“若新政府借外债,则一不失主权,二不抵押,三利息轻”《孙中山选集》第1卷,第569页。的立场,考虑由私人企业出面,接受条件极为苛刻、有损民族利益的外国贷款。拟将轮船招商局为抵押和同意中日合办汉冶萍煤铁公司,换取日本垄断资本提供大笔贷款。结果遭到舆论的激烈反对,只好废除了原已达成的初步协议。临时政府的这种举动,虽出于万不得已,但其声名却不能不受到损害。孙中山在致章太炎的信中说:“此事(指汉冶萍借款事),弟非不知利权有外溢之处,其不敢爱惜声名,冒不韪而为之者,犹之天寒解衣付质,疗饥为急。先生等盖未知南京军队之现状也。每日到陆军部取饷者数十起。”“无论和战如何,军人无术使之枵腹。前敌之士,犹时有哗溃之势。弟坐视克兄(按指黄兴)之困,而环视各省,又无一钱供给。”“至于急不择荫之实情,无有隐饰,则祈达人之我谅。”《孙中山选集》,第2卷,第85、86页。孙中山的这封信,十分清楚地表明他当时在财政方面所处的困境。

  由于财政危机始终无法解决,临时政府的一些重要决策,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最明显的是北伐的夭折。孙中山在领教了袁世凯的狡猾手段后,曾一度主战。他指示伍廷芳说:“和局至此,万无展期之理,民国将士决意开战。”《孙中山全集》,第43、41~42页。他一再强调财政问题是北伐成败的关键。黄兴谈到北伐由于财政困难受到阻碍的情形,更加具体。他说:“援滦兵即日出发,惟苦无饷无械不能多派”,“遣军舰去烟台与援滦同一事”,“派人去天津之说,亦是要事,刻惟苦无款耳。”《黄兴集》,第99页。伍廷芳曾向英国驻沪总领事透露临时政府由于无款支付军饷,极为希望议和早日取得“一项结果”《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下册),第383页。

  由上可见,财政困难的严重压力,显然是导致孙中山不能改变“举袁”方针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虽有不愿妥协的思想,但却不能改变“举袁”的方针,还由于他所领导的同盟会这时已经解体,内部矛盾尖锐,和它的上层领导人中“举袁”以实现共和已成为一种潮流。

  中国同盟会在领导辛亥革命运动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它本身确也存在着政治上的软弱,组织上的松散,和认识上的分歧的弱点。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竟然提出并确定了“举袁”以实现共和的方针,这本身就是它政治上软弱的集中表现。在组织上,同盟会从一开始就没有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也没有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组织制度。在东京虽然成立了同盟会的总部,但它并没有对各地的支部进行有计划的领导。武昌起义前,章太炎、陶成章等人的另树光复会的旗帜,表明同盟会早已开始分裂。在思想上,同盟会刚成立时已有人对民生主义有所异议,其后则出现政见分歧、争执不断的情况。武昌起义后,一些党人争夺权力地位的思想膨胀,内部矛盾日趋尖锐。1911年12月14日,《民立报》在一篇以《泣血之言》为题的社论中,已指出革命党人中“牟私利之人多”,“内部时有龃龉”,“各有意见”。再加立宪派人从中拉拢、分化,更加深了同盟会内部的矛盾。12月4日,章太炎公开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接着,12月8日,刘揆一又发表了《布告政党取消从前党会名义书》,主张同盟会、宪政公会、宪友会、辛亥俱乐部一律取消。《神州日报》1911年12月8日。这就更加速了同盟会的解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革命党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胡汉民说:“国内同志以先生(指孙中山)既归,乃共谋建立政府,举先生为总统。时章炳麟、宋教仁先已在沪。章倡言,若举总统,以功则黄兴,以才则宋教仁,以德则汪精卫,同志多病其妄。”“江、浙立宪派人,如张謇、赵凤昌、汤寿潜之属,阴逢迎之。章喜,辄为他人操戈,实已叛党。钝初居日本,颇习政党纵横之术,内挟克强自重,外亦与赵(凤昌)、张謇、汤化龙、熊希龄相接纳,立宪派人因乐之以进,宋之声誉乃骤起,故事炳麟才之。”《胡汉民自传》。于右任说:“当南京政府时,本党中一种人挟旧日之恨,拼命攻击,声言非驱逐宋(按指宋教仁)出同盟会不可,竟因反宋,废去国务总理。自宋内务总长未通过后,弟见中山,谓政府初成立,何苦先使同盟会分裂,中山谓,我当调和。及其后宋作法制局长,亦岌岌不能自存。复因宋系社中人,遂及于我。”《于右任与某君书》,《民立报》1912年9月13日至17日。在武昌,起义后不久,文学社,共进会二团体的矛盾日趋尖锐。孙武、刘成禺等人因在临时政府中未得安排,忿而返鄂大肆攻击孙、黄。不久,孙武、刘成禺、张振武、时功玖等纠合一批旧官僚和立宪派人组织“民社”,推戴黎元洪为总理,专门与南京临时政府作对。“对南京的一切设施,监督极其严密”,“和议未成,政局未定,而南方阵营中,已造成了武昌与南京的矛盾。”蔡寄鸥:《鄂州血史》,第174页。

搞笑图片

本站主要提供:ufo外星人奇闻异事搞笑图片历史考古军事娱乐养生等信息,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