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红军指挥权已经交给了军事顾问李德。李德则推行“以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的战略战术,面对国民党军从东、北两面进攻,要求红军分兵把口,处处设防,消极阻击,同强敌拼消耗。
3月8日,敌北路军集结6个师由南丰向广昌推进,其先头部队第九十四师、第十四师已进至三溪圩、三坑地区。中革军委集中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九军团大部分主力,由彭德怀、杨尚昆指挥,向三溪圩之敌进行反击。经过4天残酷的碉堡战,红军损失2000多人,被迫向南撤退。当红军主力在进行三溪圩反击战时,国民党东路军趁虚在东面发动攻势,攻占了泰宁城。中革军委命令红一、红三军团转兵东进,意图消灭敌东路军。攻占泰宁的国民党军迅速修起了碉堡,将泰宁封锁线与黎川封锁线连接起来。与此同时,国民党北路军趁红军主力集结于泰宁之际,在南丰与广昌交界修碉筑堡,完成了白舍、瑶陂—朱坊、甘坊封锁线,这样,国民党军从东面的泰宁到北面的南丰,用碉堡将中央苏区完全封锁。4月上旬,国民党军完成了黎泰封锁线及南(丰)白(舍)公路后,集中第三路军11个师,向广昌发起了进攻。
惨烈的国共广昌碉堡对攻
1934年4月,国民党军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进入了广昌。虽然第三路军也修建碉堡封锁线,但只是择其要点,和南丰、黎川、南城等地相比,已经少了许多。这是因为,一是国民党将领经过几个月的胜利,已经狂妄傲慢,放松了对碉堡工事的要求;二是国民党军部队已疲惫不堪。当时,国民党广昌方面的部队拖死、累死、病死的特别多,最好的连队也只剩下五六十人(按编制应有一百五六十人),每攻占一地,最初尚构筑碉堡工事,但一见红军撤退就撂下不做,跟着前进。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红军只是消极防御,国民党军将碉堡不再定位为封锁,而是在进攻中遇到红军短促突击时,退回碉堡固守,加之红军没有重火器,碉堡简单和粗糙一点也没关系。“围剿”初期时,一连人修筑1个碉堡需要一整天,在广昌却是一排人一天就可完成。
广昌是进入中央苏区的北部门户,为御敌于国门之外,博古、李德要求红军在此同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提出要像“保卫马德里”一样“死守广昌、寸土必争”。由于广昌县城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红军在1933年底就开始在前两任广昌警备司令陈奇涵和张经武主持下,在广昌城到甘竹(广昌北)一带修筑防御工事,在县城北郊修了一个大碉堡,在甘竹西北面修了两个中型碉堡。1934年2月底,鉴于国民党军南下推进广昌速度加快,红五军团第十四师到广昌接防,师长张宗逊兼任广昌警备司令,继续修筑和完善坚固工事。李德专程到广昌视察碉堡修筑工作,要求红军除大碉堡外,要多建目标小、独立的支撑点,射击孔外面小、里面大。每个支撑点里储存够一个星期用的干粮和水,能够死守一个星期。自1933年底到1934年4月,红军用了5个月时间,在广昌城北到甘竹一线,共构筑了坚固的大小支撑点和碉堡十多个,在广昌城周围修了7个支撑点,每个支撑点驻守的兵力不等,有的为一个营,有的一个连,有的一个排。红军为了抵抗国民党军的飞机和大炮,将碉堡修得极为坚固,号称“永久工事”,这种碉堡,最大是营用碉堡,可容纳四五百人战斗、观察和生活,通常是围绕一个山头构筑,依地形连续若干大中小型地堡,形成一个完整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