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角方面,杨导也费尽心思,堪称首开“海选”先河。她选演员的标准不拘一格,电影学院学生,京剧、平戏、黄梅戏、话剧演员,同乘一列火车的乘客……只要符合剧中人物特点,全都“不拘一格降人才”。汪粤、陈少华、迟重瑞,唐僧三易其人,最终由迟重瑞取得正果;六龄童“举贤不避亲”,当年的娇宝宝六小龄童终于成为众口称赞的“美猴王”。千里飞机、飞车接马兰,一日之间往返两地;在楼梯上巧遇迟重瑞,于晚会上发现弥勒佛……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配角,也务求符合人物身份,达到活灵活现、多姿多彩的艺术追求。
在特效制作上,当时全国的技术程度和剧组的硬件设施,已经决定了这部剧的拍摄难度有多高。剧组只有一台老化的一寸摄像机,全国没有人懂“威亚”是什么,ADO机已是最高级装备……所有的困难都被“土办法”一一解决。一架摄像机无法实现多机位拍摄,就抱着机器爬高上低、俯仰摸滚;不会吊威亚,就自拉钢丝制作土“过江龙”;无法用机器实现人物的放大缩小,就利用视觉的错觉原理,再一寸寸抠像…现在看来略有些过时的特效,当时可让无数观众大呼过瘾。
如果说以上难题大家还能约略想到,那“找资金”居然也会成为难题,恐怕会让我们跌破眼镜。《西游记》拍摄到一半,已放映了一部分,得到了观众的热情呼应和追捧,台里却要求杨导停止拍摄,因为——没钱了。要么停拍,要么自己找钱。杨导选择了后者,最终,与铁路十一局达成合作,这才有了86版25集《西游记》相对完整的呈现。除了说出这些真实的大事小事难事怪事乐事,杨导想要呈现的,更是上世纪80年代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整个剧组的真实状况。在她看来,《西游记》的成功,不仅是几位主要演员的成功,更是整个剧组合力的结果。她更愿意讲述那些幕后英雄的故事,十几位能文能武、能演戏能干活儿的班底演员,贯穿全剧、会唱全部歌曲却从未露过一次脸的剧务李诚儒,《敢问路在何方》的作曲许镜清……这么多无名英雄一起努力,才成就了这部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