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预防
一、切断传播途径:
大力开展三管(管水、管粪、管饮食)、一灭(灭蝇)为中心的群众性卫生运动,以切断传播途径。
二、管理传染源:
①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及早发现病人;
②加强卫生检疫;
③发现病人及带菌者,按规定进行隔离治疗,直至症状消失,连续大便培养(隔日1次)3次阴性;
④对接触者隔离5日,同时进行医学观察与3次粪检。
三、致力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原来广泛使用的全菌灭活菌苗的保护率仅52%,亚单位B菌苗的保护率也只有50%,维持免疫时间均不到6个月,而且只能降低发病率,不能减少带菌率,效果很不理想。对渔民、船民、码头职工给予霍乱菌苗接种,在疫区及邻近地区开展有计划的选择性接种,对减少急性病例,缩短流行过程,仍可起到一定作用。
当前预防接种的研究集中于口服菌苗方面,包括:灭活弧菌与B亚单位的联合菌苗(WC/rBS)及口服减毒活菌苗(如CVD103-HgR菌苗)、口服杂交菌苗(如将霍乱弧菌O抗原基因插入伤寒杆菌Ty2la株中的EX645及EX879等)等,这些菌苗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WC/rBS菌苗和CVD103-HgR菌苗安全、无不良反应,相比,这两种口服菌苗比过去的非肠道菌苗保护率高、抗体持续时间长;但其不能使2岁以下的幼儿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到高危地区旅游的人群要接种WC/rBS和CVD103-HgR两种口服菌苗。紧急接种首选CVD103-HgR菌苗,接种后7日即呵产生保护性抗体。而WC/rBS需接种2剂,至少间隔1周,在接种第2剂后1周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
易感人群
人们不分种族、性别和年龄,对霍乱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再感染的可能性也存在。1963年孟加拉的报告,每年再感染率为0. 22%,两次感染的间隔为1. 5~60个月,说明病后免疫力持续时间短暂。原有的霍乱菌苗(每ml中含小川型和稻叶型各40亿个死菌的菌苗)只能引起抗菌抗体而并不产生抗毒素抗体,因而免疫效果不够理想,新的人工免疫制剂正在不断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