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中道取回”
据清初手抄本《针位篇》载: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奉圣旨,郑和、杨敏、李恺等三人,率船队往占城、暹罗、满剌加、榜葛剌、锡兰、古里等番邦,周游三十六国,航程远及阿拉伯及东非沿岸诸国,至永乐二十三年(1425年 )……
当年随同郑和船队出海的还有一位重要的“证人”,此人叫马欢,是一位历史学家,专门负责记载航行。他的日记《瀛涯胜览》在郑和的最后一次航海之后,于宣德八年(1433年)出版。
根据马欢的记载,郑和船队离开北京6个月后到达满剌加。起初,中国人在此设立港口,采集来自美洛居——香料岛的香料。不久,满剌加发展为中国瓷器和印度纺织品的集散中心和印度洋贸易的主要中心之一。
种种史实表明,郑和及所率船队的的确确在永乐十九年这一年出海。然而,关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中道取回”之说的谜局,也正是围绕这一年展开的。
郑和下西洋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永乐’根本不曾有过二十三年,到1424年也就是永乐二十二年就终止了!”潘群教授的一番话,为“永乐十九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过,1983年10月于江苏太仓县城厢公园“树萱斋”西壁内发现的《周闻夫妇墓志铭》似乎可以说明什么。
周闻曾五次参加下西洋的活动,周闻墓志铭全名为“明武略将军太仓卫付千户尚侯声远墓志铭”,铭文记载了周闻五次参加下西洋活动的日期,即永乐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和宣德六年。其中永乐十九年载:“中道取回”。永乐二十二年尚有一次筹划中的远航,但因“仁庙(仁宗)诏停止之”而没有进行。
那么,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为何要“中道取回”呢?